心悸,西医称为心律紊乱,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单纯心律紊乱者,年轻、突发、有明确精神因素为诱因者多为功能性;年长、反复发生、寒冷、用力、情绪激动等可诱发者,多为器质性。中老年患者心悸可能是冠心病的另一典型表现,类似于心绞痛,但其隐匿性更强,易致误诊。感冒后如果出现心悸需要更加重视,这都有可能是心肌炎的早期症状。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所以大夫一定要辨清寒热虚实,用药处方如同排兵布阵,要君臣佐使明确,讲究主辅次序,发挥协同效应。
心悸病机多分虚实两种
心悸病机多分虚实两种,虚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实为痰湿、瘀血、火邪上扰心神,心神不安而作悸。但是心血亏虚是根本,血不养神,动而为悸。
心悸是阴阳虚实之本,痰、瘀、火扰心之标,临床治疗切中病机,多用通阳散结、滋阴潜阳、痰瘀并治、理气解郁、辛开苦降等方法,灵活多变,以调和阴阳,疗效显著。
关于心衰的治疗,多用薤白、桂枝、瓜蒌、枳壳、麻*等中药材,临床效果明显,薤白性味辛、苦,温,入肺、胃、大肠经,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但不宜久煎。桂枝通心阳、散郁结,瓜蒌宽胸降气、涤痰散结。枳壳常与麻*搭配使用,枳壳理气行滞;麻*温通发散,又可“破癥坚积聚”,二者可共达通阳散结之效。而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有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相似功效,可使血压和心搏数升高,麻*碱可使心收缩率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肾阴亏虚,心火偏亢,心肾不交常用这几味中药
对由于肾阴亏损、心火偏亢、心肾不交而致心悸者,多采用滋阴潜阳、安神定悸的方法。多见于已经进入更年期的心悸患者,除了有肾阴不足的症状,比如烘热汗出、烦躁失眠诸多表现,且常伴有胆怯易惊、惊则心悸不定,听到开门声就后背冒冷汗。
对于这种情况,多用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麦冬、枸杞子等滋肾阴,并常佐一味杜仲,补而不腻,阴中求阳。如果是阴虚有热,加知母、玄参,苦参,清心火还安神。
《本草经百种录》中苦参“专治心经之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具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的作用,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早搏、心房颤动等症状。
痰瘀互结,气机不畅,胸闷胸痛常用这几味中药
中医大夫治疗心脑血管病,要注重痰瘀并治,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而心悸患者往往兼有痰瘀症状,如胸闷、胸痛、恶心、纳呆、舌紫暗、苔白或*厚腻、脉兼沉、弦、滑、细、涩等。这类患者多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者。而治疗痰瘀互结,根据程度轻重,灵活选方用药,特别是具有祛湿化瘀双重作用药材比如佩兰、茵陈、蚕沙等。
如果湿浊不重,但舌苔腻、出现脘闷等情况,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醒脾开胃,佐以白豆蔻等药,辛香温通,化浊散寒;痰瘀化热,舌苔*腻者,用茵陈、苍术、萆薢等清热燥湿,合用可制苍术燥烈之偏,除上中下之湿;如果浊邪重症,患者舌苔细腻,可以用蚕沙、皂刺;若兼有寒象,用附子助阳化湿,如用大量附子就要配合甘草,调和药性、缓解*素,现代药理学认为因甘草含有甘草酸可中和大量附子中乌头碱等碱性物质产生的*性。
肝郁气滞导致心悸,可以用这几种药材
很多年轻的心悸患者,往往因为生活压力大,产生焦虑,从而引发心悸,这种情况西医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检查不出来问题;部分冠心病患者会伴随焦虑、恐惧,而心悸的发作常常与此相关。
这类患者除心悸症状外,常伴随胃胀、脉弦、舌暗等,这种情况多为肝郁气滞,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治疗,会采用心肝同治,方中加用柴胡、郁金、佛手等疏肝理气解郁之品。调畅气机,清心火止心悸。
临床根据不同情况加减,比如出现明显的胃胀,可以胃胀明显者加砂仁、木香等理气开胃;如果是肝郁导致气血运行不利,水液运行失常,痰湿内生而心悸者加石菖蒲、远志等化痰安神以定悸;如果胸闷腹胀、痰黏不爽者,重用橘红宽胸理气,化痰泄浊;如患者兼有心烦、双目干涩等肝阴不足的情况,可以加、沙参甘润养阴生津,通过滋养胃阴以营养肝脏;如患者本身脾胃虚弱,气虚不足而导致肝气运行无力,则健脾益气为先,用*参、*芪、白术、茯苓等;如郁结较甚,加甘松以理气止痛,开郁醒脾,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除了用药,饮食还要注意这些方面
临床上很多心悸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心悸患者的发作与情志息息相关。对于这种患者,除治法上加以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外,重视心理方面的疏导,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疏解方式。对情绪压力大的患者需要经常耐心疏解、心理关怀;而情绪过度敏感患者则注意对其病情轻描淡写,转移注意力,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