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鉴藏的发展源流
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藏的发展历史,它与古代书画作品发展的轨迹是否是一致的呢?这里我需要向大家阐明一个概念: 就是我们所探讨的书画作品主要是限定在创作在以绢帛与纸张为材质上的书画作品,从已知的文献中和考古发现中,绢帛出现的年代要早于纸质,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而用它作为书写绘画的材质,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证据: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这里的素就是指得是绢素,而孔子口中的 绘事 自然就是绘画的意思。 而帛画,我们更加可以从长沙马王堆所出土的那 T 形帛衣上的精美绘画看到真实的例证。 而以纸张为基础的绘画,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术,那么在纸上绘画书写肯定是在东汉以后的时期。这个是不准确的。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西安与甘肃天水地区发现了西汉时期的以破布等棉织物为原料的用纸。这就说明在东汉之前纸张已经出现,那么确切的纸张上作画的历史时期,就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 那么书画鉴藏是否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着这些早期书画作品的出现呢?并不是,因为从早期这些书画作品来看,它们不存在装裱痕迹,更加没有庋藏的意向存在,如鉴藏印或是鉴藏者的题款等,因此就不能把书画鉴藏的开端定在这里。 (这个部分要求熟悉,主要看个朝代的代表人物)我们所说的书画鉴藏的鉴藏作品主要是指卷轴书画,这其中就包括了以绢为材质的和以纸张为材质的书画作品。并且只有当这些卷轴书画成为了社会大众公认的艺术品时,书画鉴藏才开始兴起。这里就牵涉到一个书画创作自觉与非自觉时期的区别。从美术史的眼光来看,我们把魏晋时期称为书画开始自觉的时期,这个在后面谈到魏晋书画作品鉴藏的时候我会专门谈到。而在此之前的时期,我们去看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从现在的眼光去看,它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在当时人的眼中,它更多的是作为记录祭祀活动或历史事件的一个文本,而创作者也都是一些画匠,还没有上升到艺术家的范畴。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绘画大师与画法巨匠的出现,他们的作品已然成为人们争相把玩的艺术珍品。如东晋顾恺之、王羲之、王献之等,他们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高超的艺术造诣已经广泛被当时的大众所欢迎。那么其中自然会出现以鉴藏为目的的行为。 如齐时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这样一句: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 玩阅古今,特可宝爱。
这其中的 玩阅古今,特可宝爱 一句就具备了鲜明的鉴藏的意图。 在此之前的顾恺之所著的《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六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谢赫著名的 六法论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传移模写]这些理论著作以及观点中对于前人之作都有各自独特的美学观点,同时对于绘画的品评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这就具备了鉴藏的客观条件。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书画鉴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一些具有专业鉴藏知识的人也随之而出现,如梁 中书侍郎虞和就是其中之一。他所著的《论书表》中就曾记录宫廷内府所藏 钟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张芝缣素及纸书四千七十字,毛弘八分缣素四千五百八十八字,钟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 并注明了其流传搜集的过程,记录极为详实数据完备,还编次作品目录,以 旧书目帙(古代书画外面包套着的布套,同时也是量词 一套线装书称为一帙)无次第,诸帙中各有第一至第十,脱落散乱,卷帙殊等,今各题其卷帙所在,与目相应,虽相涉入,终无杂谬。 这样的完备可以说是关于梁时期书法作品收藏记录的典范。 那么提到梁代,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与历史上的北宋徽宗赵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样是一个治国无方但才艺出众的统治者 梁元帝萧绎,他不仅擅长绘画,同时也喜好收藏书画珍品,在他投降灭国之际,曾命人焚烧了大批的书画名品以及典籍二十四万卷之巨。这无疑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流传史上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要清楚现在南北朝时期之前的书画作品传世的数量极为稀少,萧绎的一把火估计烧却了无数国宝。这从侧面就反证出当时的书画鉴藏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