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是国庆节期间,天气很好,大家都忙着吃喝玩乐,我也不能闲着,和朋友进山挖土茯苓去。
土茯苓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又名禹余粮,白余粮,刺猪苓,仙遗粮,土萆薢,冷饭团,硬饭头薯,山遗粮等,看名字多带粮或饭字,可知是可以作为食物食用的,饥荒年代,很多人都挖过它来吃,我小时候听说这土茯苓可以吃,也去山里挖过,挖回来洗干净放锅里清水煮熟,就拿来啃,味道甘中带一点甜,满口的渣,没什么吃的,只是特殊年代,总比饿死强吧。现在不一样,土茯苓除了入药,很多人都是拿它煲汤食用,功能利水通淋去湿的,以前广东有一道名汤叫土茯苓三蛇煲鸡,用料考究,煲出来的汤很好喝,现在一般的家庭主要还是煲骨头汤多。
土茯苓以根入药,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效解*,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及汞中*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相关论述
1、《本草汇编》:“病杨梅*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2、《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其解水银、轻粉*者,彼以升提收*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土茯苓现在主要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和其它慢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等,治疗痛风也是好药,但量需大,常用量30-60克效方显。国医大师朱良春经多年临床,认为它是治疗湿热引起的头痛妙药,也需一次用30-60克。近年来,据报道菝葜已试用于治疗多种癌变,主要是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直肠癌),对一些病例改善症状有所帮助。
《梧州地区中草药》一书对土茯苓的介绍,书中验方仅供参考。
土茯苓Smilaxglabra菝葜科菝葜属
攀缘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缩节,着生多数须根。茎光滑。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极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小,白色,浆果球形,熟时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四川、江西等地。
我这的土茯苓有两种,一种叶子带斑点,一种没有斑点,一般认为叶子带斑点的容易长薯,口感软一些,药用功效都是一样的。
一些叶子斑点非常明显
叶背常被白粉。
土茯苓最喜欢长在石砾土里,只用锄头来挖是拿不下的,需要各种工具轮番上阵。土茯苓是个人认为最难挖的草药之一,平时一个人我都不敢去挖它,所以每次去都需要结伴去,有时候也想去药房买回来用,只是药房卖的都是种植的,药效确实不太好,关键味道也不太对,和很多中药一样,本来药不难喝的,只是进了药房,就有了一股浓郁的中药味,或者说是一股硫磺味,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他们需要防霉防虫,所以我多年来喜欢用草药,特别是自己采的草药,喝起来有草药的青草香。
十八般武器齐上
裤子上都是泥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一个坑挖正常要挖一米多深
三个人奋战一个多小时,竟然只挖出来这么一小块,两斤左右吧,只能哑然失笑了。
因为土茯苓很多是夹在石头缝里生长,所以挖出来的也都是奇形怪状的。
土茯苓又有红白之分,一说去了皮的叫白土茯苓,一说暗色菝葜即白土茯苓,一说种植的肥足,年份浅,颜色多是白色的,不像野生的土茯苓,肉质多是粉红色,无论肉红肉白,药效都是野生的为好。
附方
1.治杨梅疮*: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2.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3.治风湿骨痛,疮疡肿*: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大*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5.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6.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7.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8.治小儿疳积面*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9.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金银花各二钱,煎服。(《浙江民间中药》)
拍摄地点: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