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和孩子可以发脾气,但千万别用这三种方式
TUhjnbcbe - 2021/8/20 1:50:00
作者|暖心来源|妈妈抱团原创最近,被一条“妈妈两次将女儿扔进垃圾桶”的新闻震惊了。一个女孩放学回家想让妈妈给她买冰淇淋。当时妈妈正忙着做饭,就耐心地和她解释,并答应她“饭做好带你去”。女孩却不依不饶,一直吵着要吃冰淇淋,还在地上打滚。妈妈的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拽起女儿就往外走。一边吼着“这么不听话,养你干什么”,一边把她扔进了垃圾桶。丝毫不理会垃圾桶里的酸臭腐烂物,和乱飞的苍蝇。路过的好心人将女孩拉出来之后,妈妈又再一次将她丢了进去,还拿塑料袋套住了女孩的头。妈妈毫不避讳路人谴责的目光,狠心地让女孩在垃圾桶里待了将近半小时,直到有人提出报警,妈妈才妥协。事后,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教育,而是对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侮辱。是啊,也许这只是妈妈随便发的一次脾气,但恐怕会成为女孩一生都抹不去的阴影。“发脾气”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却百试不爽。因为它既可以让父母发泄不满的情绪,又能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然而,错误的发脾气方式,是给孩子的精神虐待,最后可能会养出一个“问题孩子”。难道那些优秀的父母就从来不发脾气吗?并不是。只是他们懂得:孩子犯错时,也是父母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再气再急,也不要用这三种方式教育孩子。01“威胁式育儿”是对孩子的情感抛弃

在综艺节目《超级奶爸》中有这样一幕。

奶爸李健要带儿子去剪头发,但是儿子就是不愿意去,还一直在哭闹。李健好心劝说却以失败告终,耐心被磨灭之后,他就对儿子发起了脾气:“我数3声,3、2、1…”儿子听完后哭的更大声了,吓得手足无措,但还是对着爸爸妥协了。这是典型的“威胁式”育儿,它通过要挟的手段逼孩子就范。看似无害,却最伤人。《无条件养育》中提到过,父母的这种做法叫“爱的撤回”:是一种情感抛弃,它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尤其是父母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之类的话,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让孩子有一种心理负担:我只要乖乖听话,爸爸妈妈才不会丢下我。被威胁后变得乖巧和听话的孩子,只是因为“恐惧”和“害怕被抛弃”而选择的被迫妥协,而非发自真心地想去做。微博上曾做过这样一个小调查:那些被恐吓长大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结果显示:有78%的人说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收到过父母的恐吓,其中有39%留下了心理阴影。有一位网友的回忆很扎心。小时候,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就是捡来的,再这样我就把你丢回去。就因为妈妈的这些话,她被吓了整整18年,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哪一天会被抛弃。所以,小时候无论父母说什么,她都一一顺从,总会在他们面前表现得乖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因为害怕被抛弃而讨好,是威胁式育儿下成长孩子的常态。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一个人长期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压力,比如威胁。孩子所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认同。它包含鼓励和尊重,让亲子关系达到“双向流动”。只有让孩子有一种“我是被爱着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里筑起一座爱的“归巢”。02爱“谈条件”的父母最容易削弱孩子的自主性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10岁的男孩,短短半年之内,在父母面前上演了十几次“跳楼”事件。起初,男孩出现厌学,无论父母怎么做,他都不愿意去上学。无奈之下,爸爸就答应他:“只要你去上学,爸爸就给你1元钱。”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交易”,后来男孩每次不愿意去上学时,就会威胁父母:“你们不给我钱,我就不去上学”。只要父母拒绝,他就会再一次上演“跳楼”。被逼无奈之下,父母只得一次又一次地与男孩进行“交易”。“谈条件式”教育,它不能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反而更像一种变相的妥协。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有这几个教育弊端: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德西效应”:指的是,过多的奖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件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的动机。如果父母一味的用条件做“诱饵”,会极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欲望,但也会让孩子用“交易”来威胁父母: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不写作业;我再玩十分钟,就去学习。交易越多,孩子越爱“讨价还价”,一旦父母拒绝,就会出现抵触心理。因此,“条件式育儿”不仅会削弱孩子的行动力,也会降低孩子的行事效率。模糊孩子是非观念条件谈的多了,会让孩子有心态上的转变,把“该自己做的事”理解成“为父母而做”。惯性的“交易”习惯,孩子可能会有这种心理:只有爸爸妈妈答应了我,我才会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要挟父母的习惯,以为通过条件的交换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陈思凝的母亲谈到教育成功时这样说:不要让孩子被逼着去学习,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寻找动力和错误,做一个“旁观者”。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被父母逼着努力。因此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千万别用谈条件来妥协。03“内疚式教育”让孩子压抑而自卑在《不要小看我》节目中,一位妈妈自称是“内疚式教育”。她说:有一次,晚上12点了,小桃还没有背会书,重复很多次,都没有记住,当时就发了脾气。我就让她一遍一遍背,她记不住,我就抽自己一耳光。小桃看见这样的妈妈,表情很惊恐。但妈妈在说这件事的时候,面带微笑,丝毫没觉得自己的方式欠妥。节目中,观察员边玉芳非常反对她的教育方式:“内疚式教育”,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与其说这是在利用孩子的内疚,不如说这是一场“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这其中还包含了对孩子的控制。父母的“感情牌”,会让孩子因为负罪感而选择顺从。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自卑、焦虑和不自信。著名心理学家周梵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一次主持人问她:“父母说过对你伤害最大的话是什么?”她回忆说,有一次因为没有按照妈妈意愿做决定时,妈妈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算了,我就当没养过你这个孩子,以后也不指望你了。”周梵说,这么多年的自我成长中,早就把曾经的那些伤害忘记了,可唯独这件事让她夹杂着伤感、内疚、生气和委屈。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烂人。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值得”,最差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不配”。“内疚式教育”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我如果不能让父母满意,那我就不配得到他们的爱”。这样的孩子很难实现自我成长,他们习惯了顺从和讨好父母,以此获取自己的存在价值。但真正的爱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拥有精神上独立的资本。欣赏和接纳,才会让孩子把“我不配”的思维转化为“我值得”的力量,找到自我的价值。04亲子相处时,父母可以发脾气,但绝不可假装抛弃、逼迫妥协和情感控制。因为它们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并不是真的爱他,而是只爱不犯错的他”。在孩子通往成功的路上,大人多一份忍耐,情绪收一点、语言柔一点、尊重多一点。让爱在放肆中滋养,教育在成长中克制。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装满幸福。

本文系妈妈抱团原创,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们都懂;妈妈们的成长交流平台,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孩子可以发脾气,但千万别用这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