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提到了拼音中其实有三类i(点击文后“阅读原文”即可查看),但是汉语拼音方案中却选择将它们用同一个标记(也就是i)表示出来。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失误呢?
解释三个i的不同之前,我们得先说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汉字在历史长河中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不太一样,汉语拼音不是从来就有的,相反,它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人为制造出来以方便人们学习和使用的。这就意味着,汉语拼音方案是在学者们充分归纳和总结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的基础上颁布的。为了方便学习与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确实也经历过几次改动与完善,总体来说,它的制订遵循了一些原则,例如,必须涵盖所有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这是必然的,否则人们就没法正常使用了),尽可能简单明了,尽可能仅使用国际通用的字母(使人们不至于为了学习拼音而去学习一些奇形怪状的字母写法)等等。
三个i的合并正是在对这些原则进行一定的取舍后得到的最终结果。首先,如前文所说,三个i存在的环境各不相同,很明显是互补的,而不会出现相同环境下有两个i“彼此矛盾”的情况,这就使得人为地将它们三个用同一个标记(也就是i)来表示,成为了可能。
例如,zhi里的i一定是[?],绝不可能是[?]或者,人们看到zhī时,不会有疑惑,就能迅速反应出“之、知、支”等字:
至于“绝对不能用同一个标记来表示”的,我也给大家举一个简明的例子:
这里的a和e,就是无法用相同标记来表示的,因为一旦用了同一个标记(这里用了?),人们便无法分辨它究竟指的是哪一个读音,由此造成困扰。
其次,人为的规定导致三种i最终合并。上面一点说到的三者出现的环境互补使得“使用同一标记”成为可能,但并不是说它们必须合并。准确地说,并没有哪些读音是“必须合并”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读音一一用不同的标记表示出来的话,只能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和混乱。一般来说,我们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看到的拼音,几乎都在不同发音环境下略有区别,之所以归纳合并,是因为彼此之间位置互补,且读音的差别确实比较小,在这些基础上,为了方便使用,才将它们加以合并。
正因为这种合并并非“必须”,语言学界对此也是争论不休,两种意见都从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诗歌押韵、音位归纳的经济性以及当代人的语感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双方意见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很难说哪一种更加正确。总的来说,拼音方案的制订有其理据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的人们,在可分可合的三个i面前,倾向于简明原则,最终将三者合并,并且影响至今。
所以总结来说,当初合了也就是合了;如果分了,大家也就照着三种读法学下来,估计也没什么这几个整体认读音节的事儿了。
参考文献:
刘怀玺编:《读拼音学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版。
刘广徽编著:《汉语普通话教程语音课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年版。
詹伯慧等编著:《学讲汉语普通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年版。
林焘王理嘉著:《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