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感冒
1.防感药袋方(《外治汇要》)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参(1袋)、*芪(1袋)、防风(1袋)、白芷(2袋)、苍术(1袋)、白术(1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布袋,扎紧备用。取药袋置于肚脐处,固定。每月用12次。
主治:预防感冒。
2.加味杏苏散(《外治汇要》)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杏仁(1袋)、苏叶(1袋)、前胡(1袋)、半夏(1袋)、陈皮(2袋)、桔梗(1袋)枳壳(2袋)、茯苓(1袋)、甘草(3袋)各1克,葱白(1袋),大枣(1袋)
制用方法:蜂蜜、萝ト汁混合制成药饼,贴敷于神阙穴。半小时换药
1次,一般2次即愈。
主治:小儿感冒(风寒型)。
3.豉翘薄荷膏(《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穴位:风池(双)、大椎、神阙
药物组成:淡豆豉(1袋),连翘(1袋),薄荷(1袋),葱白(1袋)
制用方法:捣融如膏,贴敷于风池、大椎、神阙,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主治:小儿感冒(风热型)。
4.*梔僵辛散《外治心悟》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大*(7袋)、梔子(4袋)、僵蚕(4袋),牛膝(2袋),细辛(3袋)。
用法:取药
10克,用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或将药糊涂于伤湿止痛膏上或塑薄膜上,贴双涌泉穴),外加包扎固定,勿使药液外流。贴4-6小时取下。如热不退或体温降而复升,可继续敷贴,退热后再贴次,以巩固疗效。
功效:导热下行
主治:小ル急性上感。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13次即效。
二、小儿高热
1.退热膏(年《陕西中医》)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大*(4袋)、栀子(4袋)、僵蚕(4袋),牛膝(2袋),细辛(3袋)。
用法:每次用10克,以米醋调糊,敷贴涌泉穴(双),外覆伤湿止痛或塑料薄膜,并固定。4~6小时后取下,可连续敷贴。功用清热泻火,导热下降。
主治:高热。
疗效:治疗76例(体温在38.4~40C以上),用药后小时体温降至正常9例,2小时27例,3小时以上38例,无效2例,体温降后复升18例,最多敷药3次
2.解*透热膏
穴位:劳宫和大椎
组成:金银花(
5袋)、连翘(5袋)、板蓝根(3袋)、薄荷(8袋)*芩(5袋),生石膏(6袋)葱白(1袋)。
用法:取药未10~20克,加酒少许,调和成糊,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和大椎穴上,外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戓2次。至热退为度。
功效:清热解*,疏风透热。
主治:小儿外感高热。
疗效:治疗数十例,疗效尚属满意。
避风,忌食辛辣油之品
3.退热膏《外治心悟》
穴位:大椎、曲池(双)、合谷(双)穴
药物组成:生石膏(4袋),山栀子(3袋)、蒲公英(3袋)。
用法:取药膏适量,敷于大椎、曲池(双)、合谷(双)穴上,上盖纳布,胶布固定。每次贴敷8小时,每日贴2次。
功效:清热解*。主治:小儿高热。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用药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12小时内可降至正常。
4.解表退热膏
《外治汇要》
穴位:涌泉、双内关
药物组成:蝉蜕(
1袋)、山栀子(1袋),地骨皮(1袋),钩藤(1袋)。
用法:取药膏敷于双足心涌泉、双内关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连贴2~3天。
功效:解表退热、。
主治:小儿发热。
疗效:屡用效佳。
三、小儿肺炎
1.消爻膏
穴位:膻中、肺俞
栀子(5袋)、蒲公英(5袋)、鱼腥草(3袋),薄荷(10袋),泽兰(3袋)、大*(5袋)。
取膏适量平推于纱布上,贴敷于膻中、肺俞(双)穴上,并经常滴醋,保持药层一定湿度。每日换药次。
功效:清热解*,疏风活络。
主治:小儿肺炎高热。
疗效:治疗50例,疗效尚满意,若配合内治,效果更好。附记)笔者经验方。连续12小时,重症可连敷3小时以上。如此用之,有奇效
2.贴敷方
①生*柏、五倍子各等份;(2麻*3克,川贝母90克。
上2方,各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药未适量,方
①用清水调成糊状,外敷肚脐处,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药次,连用2或3次。方2用清水少许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次,连续3~5天。
功用:①坚阴敛汗;2宣肺止咳。
主治:方①用于小儿迁延性肺炎盗汗;
方2用于小儿肺炎咳喘。
疗效:屡用有效。
四、流行性腮腺炎
1.复方虎杖糊(《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穴位:涌泉(双)
药物组成:吴茱萸(3袋),虎杖(1袋),紫花地丁(1袋),胆南星(1袋),米醋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以米醋调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上盖塑料薄膜,再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2.清热解*膏(《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穴位:患处
药物组成:大*(5袋),*连(5袋),*柏(2袋),白芷(1袋),天花粉(1袋),蒲公英(1袋),连翘(1袋),大青叶(1袋),鱼腥草(2袋)。
制用方法:将凡土林与制好的药末在容器内搅拌均匀,并储存备用。用时大小一般略大于肿块范围药厚1.5~2cm,然后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约48小时更换药膏。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3.痄腮散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吴茱萸(2袋),白蔹(1袋)、大*各(1袋)南星(1袋),虎杖(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药膏平推于纱布上,敷涌泉穴上,再用绷带包扎固定。24小时换药欠。病情严重者可连敷。敷药期可,如敦药干燥者,可用醋液润之之。
功用:解晖*散结。
主治:痄腮,面频红胂疼痛或伴发热者。
疗效:治疗例,敷药2~4天后,全部治愈。
4.腮腺炎膏(年《吉林中医药》)
穴位:患处
药物组成:穿山甲(1袋)、乳香(1袋)、没药(1袋)、赤芍(1袋)、连翘(1袋)、生大*(1袋)、栀子(1袋)、大青叶(1袋)、板蓝根(1袋)各等份。五灵脂(3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炼好的蜂蜜调成膏状备用。
取药膏雄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每30~36小时换药。
功效:清热解*,活血散结。
主治:腮腺炎。
疗效:)治疗例,敷药3次后,全部治煎。
五、小儿咳嗽
1.加味二陈散(《外治心悟》)
六位:神阙
药物组成:紫苏子(1袋)、防风(1袋)、法半夏(1袋)、茯苓(1袋),陈皮(1袋),甘草(1袋)、杏仁(1袋),芥子(1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糊状,外敷患儿肚脐处,上覆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天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咳嗽(风寒型)。
2.止咳散(《穴位贴敷治百病》)
穴位:涌泉(双);肺俞(双)、天突、膻中、定喘(双)
药物组成:细辛(3袋)、五味子(1袋)、芥子(1袋),干姜(2袋)、姜半夏(1袋),杏仁(1袋)、百部(1袋),麻*(1袋),米醋少许。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用米醋少许调为糊状。3岁以下患儿敷于双足心涌泉穴,4岁岁以上患儿外敷肺俞或定喘穴、天突或膻中穴,两组穴位交替用药,并以上覆纱布,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5天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咳嗽(风寒型)。
六、小儿哮喘1.儿哮散[年《四川中医》]
穴位:肺俞(双)、陶道
药物组成:白芥子(1袋),细辛(2袋)、当归(1袋)
制用方法:用时分敷肺俞、陶道穴,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药1小时,早晚各敷1次,5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
主治:小儿哮喘。
2.止咳平喘膏(《实用外治临床大全》)
穴位:涌泉、肺俞(双)、膻中、神阙
药物组成:吴茱萸(1袋)、丁香(1袋)、老陈醋适量。
制用方法:以吴茱萸为主药,研细末,用山西老陈醋调糊状,外敷涌泉穴,男左女右,每贴3克,6天为一疗程;日1贴,12小时取下。
主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
3.三*膏(《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穴位:剑突
药物组成:*芩(1袋)、*连(1袋)、*柏(1袋),热酒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前3味共研细末,用热酒调成糊状,涂敷在剑突部,约2
小时去药。
主治:小儿肺炎喘嗽。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