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
每种中药都有偏性,以药物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要区分性能和性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本篇文章主要结构:
四气的定义
阴阳属性
临床指导意义
五味的定义
治疗作用与不良作用
阴阳属性
气味配合
四气:
指药物具有温、热、寒、凉四种药性;另有平性,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比如苹果
1、阴阳属性:
不同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同性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2、临床指导意义:
①据病症寒热选择对应的药
②根据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
③寒热错杂则寒热并用
④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可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五味:
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1、确定依据:
以药效确定药味的方法比口尝法更科学,更接近于临床,故现在的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与滋味相同,也可与滋味不同
举例:葛根
葛根口尝为甘味,与临床证明其生津止渴功效相符
但其又能发表透疹则无法解释,故根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
所以,葛根的药味不止有甘,且有辛
2、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1、辛
治疗作用: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
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怡糖、甘草等,均具甘味。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有三:
一指苦能通泄,如大*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
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
三指苦能清泄,如*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
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
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柏、知母即是;
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连,有厚肠止泻的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涩----附于酸
能收、能敛
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乌贼骨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淡---附于甘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芳香味---辛香之气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3、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气味配合定性定能
四气偏于定性,五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例1:紫苏VS薄荷
二者均味辛因此均能发散表邪
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
例2:*芪VS石斛
二者均味甘而能补虚
但*芪性温而善补齐升阳,石斛性寒则善清热养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