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药三分*”。说得没错,每一种药都有其相应的副作用,也就是所谓的“*性”;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三分*性之外的“药性”;也就是说药物同时具有药性和*性,而且往往是药性远大于其“*性”。关于药物的副作用,临床上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不改变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影响正确的治疗。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的治疗都是如此。
误区1:长期服药副作用大,对身体有伤害,所以不愿长期坚持吃药
可以肯定地说.长期用药的副作用风险肯定高于短期用药的;但是,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目前还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通过长期坚持口服药物才能达到良好控制,以此来阻止疾病的发展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长期用药的副作用,我们大可不必盲目夸大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危害。所有临床使用的药物,均已经过上市前的多期临床试验,经过了大量的药理*理试验以及临床试验,药物副作用是在可控范围内的,确认临床使用是比较安全的,也就是治疗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才正式投入临床大范围使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眼睛只盯着发生率很低的副作用而忘了它给我们能带来的治疗作用。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等患者.因恐惧、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吃药,由此导致的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等指标异常升高带来的的危害,其实远比药物的副作用可怕!
只要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并在临床使用中注意细心观察,遇到问题或疑惑及时和医师、药师沟通,长期使用药物还是比较安全的,临床上很多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长期坚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能控制的副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误区2通过减少剂量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确实是与药物的剂量相关,超过一定的剂量范围之后,剂量越大,药物的副作用也会越大,而药物的治疗作用却未必也越大。
相反,所有的药物对都有一个最低起效剂量,也就是低于这个剂量,起不到治疗效果,或者效果会非常弱,因此服药时,药物的剂量必须要达到一个最低有效剂量,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一般还有一个最佳剂量和最大推荐剂量。
一般在最大推荐剂量范围之内,逐渐增加剂量,副作用是可控的。很多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总是擅自减少药物的剂量,总是把医生嘱咐的剂量减少一半来服,甚至减成3分之一来吃:应该吃两粒的常常吃一粒,应该吃三次的往往吃一次。
殊不知,如此吃药,往往达不到最低有效剂量,那么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无从谈起,也就和没有吃药,没什么区别了,依然使自己暴露在高血压、高血糖等危害之中;因此我们不能,一味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来避免副作用,而是在血压、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按照正确的方法减少药量;
误区3:为了避免副作用,药物不能增至最大剂量
如上所述,在一定的剂量范围之内,药物的治疗作用,是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的,而它的副作用增加并不明显,只有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之后,治疗作用的增加不明显,而副作用却明显增加。
因此只要是在说明书标注的最大剂量范围内,就不必过于担心该药物在增加至最大剂量时的副作用,因为所推荐的最大剂量也是安全剂量;当然保持必要的观察是应该的。
当一种药物的中小剂量,不能很好地起到效果时,我们在最大推荐剂量范围内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是合理的;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而言,我们也要同时考虑的是:是增加单药的剂量还是小剂量联合其他药物?
因为有时增加单药剂量的效果有可能不够理想,虽然剂量加倍,药效却并不会”加倍”,所以目前多主张“单药加倍不如两药搭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效果会更好。
误区4认为中药、保健品没有副作用
不可否认,中药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治疗方面确实能够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无论中西医,目前还无法彻底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打着中药的幌子,说能彻底治愈高血压、糖尿病,那您千万要三思,多半是骗子。
很多患者盲目迷信中医中药,迷信保健品,结果是长期血糖、血压得不到控制,最终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也有不少吃中药而发生伤肝、伤肾的病例。因此中药治疗必须正确、规范,不能迷信道听途说的或者广告上的“名医”或”神药”。
也要知道:所有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药品,只要宣传保健品有治疗作用,您就千万要小心了。只有选对药物,才能远离副作用,每一种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只有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副作用。如果选药不当,犹如南辕北辙,甚至是雪上加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