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进一步加大反哺草原力度
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强草原宣传工作,10月21日~24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赴云南省进行了考察调研。云南有天然草原2.29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3.9%,居全国第七位。云南草原主要分布在长江、澜沧江、红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或上游,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也是山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次考察以云南迪庆州的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是通过禁牧、休牧和轮牧的方式对退化的天然草原采取有效保护,加快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达到维护生态安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3县被列为项目实施县,自2003年项目实施以来,对迪庆州的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项目区内比项目区外的植物平均覆盖度、高度、鲜草产量及可食草产量分别提高了7.87%、57.26%、39.44%和146.62%。工程的实施,改善加强了迪庆州畜牧业生产条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增强了畜牧业发展后劲,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据统计,2007年全州农民人均收入达1866元,比2003年增752元,增长67%;2007年全州畜牧业产值达20.7868亿元,比2003年增长74.6%,占农业总产值的34.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草原作为牧区发展所依靠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多年来,重利用轻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导致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了牧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没有牧区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没有牧区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应进一步加大支持草原、反哺草原的力度,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提高草原生产力,才能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