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肝者,罢极之体,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居体内,藏有形之阴血,故肝体为阴;然肝的功能以主疏泄,调畅气血津液运行为主,故肝用为阳。《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传统肝病治法的确立源于《内经》,对肝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三个原则,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寥寥数语,明确地提出了甘缓、辛散、酸收三大治法,成为后世治肝的理论基础。这三大治法所针对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肝体和肝用两个方面的病变。因肝血宜藏,宜润养,肝气宜疏畅,宜条达,若肝体受到损害,即用酸收甘缓的方法,使肝体慢慢得到恢复;若肝脏的气化功能受到抑郁,则可用辛散的方法,以宣发疏畅。《难经》上说:“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中也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除继承《内经》的治疗原则之外,又增添了苦味,将这些原则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原则:①补肝用酸味;②缓肝用甘味;③疏肝用辛味;④清肝用苦味。以药的四气五味加以配伍,即产生不同的作用,如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苦寒泻火,甘寒生津等,实践证明,这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金匮要略》论肝病治法颇为详尽,今人章真如将其归纳为肝病实脾法、养血柔肝法、调肝安神法、培土抑木法、平肝降逆法、解郁化痰法、疏肝化瘀法、补肝止血法、柔肝软坚法、清肝利湿法等,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治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至今仍为临床工作者所常用。武汉近代名医章真如创著《医学十论》,其中最著名的为章真如滋阴论,崇尚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见,在临床上重点发挥“气、血、痰、瘀”四伤学说,擅用一贯煎加减治疗各类肝病。
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三十法》,载入《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其中侮脾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为中医治肝可以从疏肝、柔肝、调肝、逐肝、清肝、软肝来辨治,即治肝六法。在此治肝六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创制健肝汤、清肝汤、软肝汤三方,其临床运用简明扼要,随证加减得心应手。
治肝六法
疏肝法
该方适用于肝失调导致的各种病症,表现为胁肋胀痛和脉弦等。代表方包括柴胡疏肝散和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材包括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芍药和甘草。该方出自《医学统旨》,主要药材柴胡能疏肝解郁;香附能理气疏肝止痛,川芎能活血行气止痛,二者共同作用为臣药;陈皮和枳壳能理气行滞,芍药和甘草能养血柔肝,均为佐药;甘草能调和各种药材,是使药材相互配合的关键。各种药材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柔肝法
该方用于治疗肝郁化火、阴血耗伤、导致肝肾阴亏、肝血不足等病证,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涩、失眠、健忘、月经量少等症状,脉象表现为弦细。该方代表方为一贯煎,方剂由生地、沙参、麦冬、当归、川楝、枸杞六味药组成。该方源于《续名医类案》,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川楝疏肝泄热,理气止痛。诸药共奏滋阴柔肝之效。调肝法
本方适用于肝失疏泄、横抑脾土,导致肝郁脾虚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胁痛、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代表方逍遥丸,方剂由柴胡、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生姜、薄荷、甘草组成。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敛阴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益气补中为佐药,薄荷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可疏肝健脾,肝脾同治。逐肝法
该方适用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导致肝血瘀滞的病证。症状表现为肝区刺痛、唇暗、舌上有瘀点等。代表方是膈下逐瘀汤,方剂由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乌药、五灵脂、延胡、香附、枳壳、甘草组成。该方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中当归、赤芍、川芎为主调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五灵脂、丹皮为辅破血散瘀;香附、乌药、枳壳、延胡为辅行气止痛;甘草为调和诸药。这些药物共同配合,可发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清肝法
该方为化肝煎,适用于肝郁化火,邪热犯胃的病症,表现为口干苦、呃逆、返酸、脘胁胀痛、脉弦数等。该方由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所创,主要由栀子、丹皮、泽泻、浙贝、青皮、陈皮、白术、甘草组成。其中,栀子和丹皮为君药,清肝火;青皮和陈皮为臣药,疏肝气;白术为健脾化湿之药,而贝母、泽泻为化痰利湿之佐药,甘草则为使药。这些药物合用可以清肝和胃,达到治疗病症的功效。软肝法
此法适用于肝失疏泄,导致气滞痰阻、血瘀、痰瘀互结等病证。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暗、胁下痞硬、舌质紫暗、苔腻等症状。该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创制,方剂名为软肝缩脾方,由生牡蛎、制鳖甲、柴胡、黄芩、蝉蜕、僵蚕、姜黄、生大黄、水红花子、焦三仙组成。其中,生牡蛎和制鳖甲为君药,能软坚散结、消积瘕;柴胡和黄芩为臣药,能疏肝理气、清热利胆;蝉蜕、僵蚕、姜黄、生大黄和水红花子为佐药,能宣通上下、活血利水;焦三仙为使药,能健脾消积、导滞。此方药物相互配合,可行气开郁、活血利水、软肝缩脾,达到治疗肝失疏泄等病证的效果。临床运用
肝主疏泄,疏肝之法为治肝的基本治法,在治肝六法之中,疏肝治法应用最为广泛。
在临床辨治过程中,治肝六法常需配合运用,如疏肝健脾、疏肝活血,或疏肝化痰、软坚散结等。
治肝六法中的常用对药
疏肝:柴胡、黄芩,疏肝利胆;
柔肝:川楝、生地,柔肝滋阴;
调肝:郁金、茯苓,疏肝键脾;
逐肝:香附、丹参,疏肝活血;
清肝:丹皮、栀子,清肝凉血;
软肝:牡蛎、鳖甲,软坚散结。
治肝三方体现“和”理念
健肝汤——体用同调,肝脾同治
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法半夏6克、生地10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3克。
方中柴胡、黄芩、丹参疏肝活血,生地、白芍、甘草柔肝养阴,太子参、茯苓、法半夏、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诸药合用有体用同调,肝脾同治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各类肝病肝郁脾虚型。
清肝汤——清柔共济,攻补兼施
栀子12克、丹皮12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佛手6克、五味子6克、茵陈10克。
方中栀子、丹皮、茵陈清肝泄火,生地、白芍、甘草、五味子柔肝滋阴,诸药配用有清柔共济,攻补兼施之功。临床上可用于各类肝病阴虚火旺或湿热未尽型。
软肝汤——扶正祛邪,多法联用
丹参10克、香附10克、茯苓10克、苡仁10克、法半夏6克、蒲公英12克、枳实10克、白术8克、皂角刺10克、生牡蛎15克、制鳖甲15克、鸡内金10克、神曲6克。
方中丹参、香附疏肝活血;茯苓、白术、法半夏、苡仁、鸡内金、神曲健脾胃、化痰湿;蒲公英、枳实行气解毒;皂角刺、生牡蛎、制鳖甲软坚散结。诸药配伍,有扶正化瘀、软坚散结之效。临床上可用于各种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
辨治体会
中医治肝秉承“和”的理念,根据不同的肝脏病证,运用中草药各自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合理组方,以疏肝健脾、柔肝清热、多法联用等方式,补不足,泻有余,使失调的机体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临床诊治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在认识其“毒、痰、瘀、虚”的病因病机基础上,结合脏腑、八纲辨证施治,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症用药,如黄胆用茵陈,头痛用川芎,血尿酸升高加萆薢等,不论阳黄、阴黄,或隐性黄胆,太阳经头痛、少阳经头痛,或厥阴经头痛,虚证、实证,或虚实挟杂证等,均可配伍选用相应的药物。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夏天生活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