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陕西五族实业集团人生如沸火锅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专业 http://www.xxzywj.com/m/

由于历史上食物选择的原因,中国人喜欢“吃口热的”,火锅,是热食最经典的代表。它不仅让我们感觉温暖美味,也营造了团聚的氛围。火锅早已流行大江南北,各种新颖的火锅形式也层出不穷。潮汕牛肉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东北酸菜火锅、云南菌汤火锅……

喜欢火锅的人很多,但要问起火锅的历史,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

火锅的源头在哪里呢?学术界众说纷纭。

商周时期的火锅雏形

西周晋侯温鼎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

这件商代和西周的温鼎,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器物下半身有放置炭火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让鼎内的食物保持温热甚至沸腾。与如今的火锅加热原理相似。因此学术界很多人猜测温鼎是火锅的雏形。

西汉时期的涮牛肉

汉代的染炉和染杯马王堆土帛书《养生方》

20世纪50-80年代,史学界挖掘出一批染炉和染杯,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温酒器,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温食豆豉酱的器具。更有甚者揣测这是一种用来热肉酱、涮火锅的器具。

染炉是否是吃火锅的器具这点还不能被史学界证明,但同样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却真的能够证明至少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火锅了。

土帛书《养生方》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曰:取牛肉薄劙之,即取萆薢(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茎可制淀粉,也供药用。)寸者,置□□牛肉中,炊沸,休,又炊沸,又休,三而出肉食之。藏汁及萆薢,以复煮肉,三而去之。□□人环益强而不伤人。食肉多少恣也。”虽然一些字如今缺失难以识别,但大体意思仍然能理解个七七八八。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用萆薢草作为汤底,然后把薄片牛肉放入汤中,当水即将煮沸的时候就离火,然后再继续加热至即将煮沸再次离火,往复三次……

五熟釜

三国时期的鸳鸯锅—五熟釜

在《三国志·魏志·钟繇传》就有记载:“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

裴松之注:“《魏略》:太子与繇书曰:‘昔有*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食芳?‘”

翻译过来就是说:当年曹丕把这种东西,赐给相国钟繇,还郑重其事刻上了铭文,还说不管是*帝的三鼎还说周天子的九鼎,都是一锅一味,哪有我送你这五熟釜,一锅五种味来得香?

所谓的五熟釜,其实就是分成几格的锅,颇有几分现代鸳鸯锅的样式。

文人雅士最爱—宋代拨霞供

时间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当时吃火锅被叫作拨霞供。

福建泉州人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作者去武夷山访问止止师,打到一只兔子,但没有厨师,止止师说,那就按山里的吃法,切薄片,放入沸水中“摆熟”,再根据各人口味蘸酱料,因为水滚如浪涌晴江雪,而微红的兔肉如风翻照晚霞,所以称为“拨霞供”……

清代皇室代言—满族锅子

宋代虽然有了和今天火锅很相似的吃法,但流传并不是很广,在明代几百年的时间里,基本找不到相关记载。真正推广火锅的是清代皇室,清代统治者是满族人,关外寒冷,吃顿热乎乎的锅子可以让全身都暖起来。

根据记载,康熙的“千叟宴”上就有一道野味火锅,而乾隆皇帝更是举办过有只火锅的“火锅宴”。据《宫女谈往录》记载,清宫从每年的“旧历十月十五日起开始每顿添锅子,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六撤锅”。也就是说一年中有三个月顿顿有火锅吃。这日子过得确实挺滋润。

称霸江湖的后起之秀—四川火锅

川味火锅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现在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重庆的水码头。

当年,码头上的苦力、拉船的纤夫等等所谓的“下力棒”,平时很难吃到肉食。当时的屠户宰牛一般在江边,而牛下水大多都没人要的,这些“下力棒”就将这些没人要的下水捡回去在江边用鹅卵石搭个建议的炉灶,放上铁锅,加入盐辣椒牛油之类的作料放入牛下水煮成一锅,就是最初的火锅了。

后来抗战时期很多下江人来渝,觉得这种饮食还不错,就逐步改进从江边野炊搬进了餐馆中。火锅最初的菜大多都是下水,只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能加入里面的食材越来越多而已。

如果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吃火锅吧,没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万物皆可涮,荤的素的,火锅包容性强。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美食总能慰藉人心,开心还是不开心,来一顿火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