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再盯着尿酸了这种湿邪才是痛风根源 [复制链接]

1#

痛风是因尿酸盐在体内沉积导致的以关节肿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危害民众健康。

不少人认为,尿酸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罪魁祸首,因此,治疗通常以降尿酸为主。

其实,从中医角度看,高尿酸只是此病之标,其本在于痰湿。

湿为痛风之本

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通常有以下特点:喜欢饮酒或吃肥甘厚味食物、形体偏胖、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大便黏腻、苔白厚腻等,这些都是痰湿的表现。

尿酸本是通过饮食摄入或人体代谢所产生的生理性物质,为什么会变成痰湿邪气呢?

《*帝内经》讲:“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这段话描述了正常水谷代谢过程,但是当摄入过多或者肺脾肾功能失调时,则会水津停聚而成饮,饮聚不散而成湿,湿邪凝聚而成痰,痰阻不化又变浊。

饮证多表现为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等症状;

湿证多表现为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等症状;

痰浊多表现为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等。

湿邪为病既多发又难治,中医理论认为湿性黏滞,具有广泛性和顽固性,这正是痛风反复不愈的原因。

“伏湿邪”为痛风隐患

痛风之湿邪可分为“伏湿邪”和“显湿邪”。

伏湿邪:是指湿邪已经在体内出现并潜伏起来,不易被发现;

显湿邪:是指湿邪的临床表现已经显现出来。

“伏湿邪”症状特点为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肥胖超重、大便黏腻、关节隐痛、舌苔白厚腻。

“显湿邪”症状表现特点为头晕、肢体浮肿、腹大胀满、痰多、心慌、关节红肿热痛等。

“伏湿邪”症状容易被忽略,应细心观察,如出现相关症状,医院就诊。

“伏湿邪”和“显湿邪”都是湿邪,只是病程阶段不同、表现方式有异。

当人体禀赋异常,或摄入肥甘厚味过多时,体内水液无法代谢,就会以“伏湿邪”方式潜伏在体内,此时可能无明显症状,相当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间歇期。

当大量饮酒、大量吃海鲜、剧烈运动等因素引动“伏湿邪”,就会发展为“显湿邪”,此时相当于痛风的急性发作期。

只有早发现、早祛除“伏湿邪”,才能减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

祛伏湿可防治痛风

中医认为,对付“伏湿邪”最好的手段是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

1醒脾调肾是关键

伏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脾运化机能下降,可以看做是脾“睡着”了,与脾虚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治疗上需要用芳香醒脾的药物,让脾恢复运化功能。

《兰室秘藏》中有一解酒方——葛花解酲汤,具有化湿、清热、解酒的功能,是十分有效的醒脾方剂,还有截断伏湿的效果。

肾脏在水液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肾可以起到恢复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尿酸、治疗痛风的目的。

肾在下焦,中医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论。

萆薢分清饮具有清热利湿、分清别浊的效果,方中的萆薢分清化浊,能促进人体多余的尿酸从肾脏排泄出体外,达到治疗痛风,尤其是痛风性肾病的作用。

2食疗药粥有妙用

下面推荐一道祛伏湿粥,做法简便,以供参考。

材料:鲜土茯苓30g,生薏苡仁20g,干百合10g,粳米50g,干葛花5g。

做法:土茯苓、生薏苡仁、干百合和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熬40分钟,再加入干葛花,熬20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药粥具有健脾利湿、除伏湿、预防痛风的效果,适合有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肥胖家族史的人,或出现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肥胖超重、大便黏腻、关节隐痛、苔白厚腻等症状者。

(养生中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