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专科医院 http://www.wisdomtouch.com/此物是“除湿”之佳品,“利湿”之良药,久服养人心神,轻身不老!
湿邪黏浊而难除,体内久湿者,最易损真阳、阻气血、乱心神。
湿邪损真阳者,可使人脾失运化,倍感乏力,且有水肿之症浮与身。
湿邪阻逆气血者,则使人气滞血瘀,常感胸胁胀满、不思饮食、便溏而涩。
湿邪乱人心神者,又让人神昏心烦、不得安眠,常有烦闷郁结之感。
抑或有结石内涩与水道、小便淋浊且不畅、湿疹郁结于皮肤、肢体黏浊而沉重者,多是因湿邪而起。
俗话说“千寒虽易除,一湿却难去”,湿邪正是因为容易粘滞于内、胶着缠绵,故而难以泄于体外。
而诸药之中不乏有除湿之物,唯有茯苓可堪称是“除湿”之佳品,“利湿”之良药。
茯苓之出处可追溯至《诗经》:“山有榛,隰有苓”,可见古人早已识得此物。《神农本草经》更将茯苓列为上品,念其有除湿之益,久服亦可养人心神、安人*志,有使人轻身不老之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尤为赞许茯苓,言其乃是“安养心神必用之物”,入药“行水之功颇佳,益心脾而不可缺也”。
至今数千年来,茯苓每每盛行于世,而今如“茯苓膏”者,更是除湿利水、调养脾胃之佳品。而至于入药配伍,茯苓更是有诸多妙用。
1、茯苓入药,除湿以平水肿。
茯苓甘淡而益脾肾,性平和而不猛不峻,入药可除湿散邪,且不耗气伤正。每有湿邪郁结、水液内停而水肿者,必用此物以消水肿。
若是水运失调,水湿停滞之水肿,可用茯苓辅以泽泻、白术、猪苓、火麻仁之品同用。
若是湿滞于脾,脾失运化而致水肿,当以茯苓同白术、苍术、*芪、怀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同用。
若是湿邪下注至足指水肿者,当以茯苓配伍桂枝、*芪、防己、牛膝之品同用,可解湿邪滞于四肢之浮肿。
2、茯苓入药,除湿以利水道。
湿邪沉滞而趋下,至水道则令水道不畅、小便涩浊。水道湿邪日久凝滞,则易生结石淋证之疾。
若是湿热蕴结于水道而至小便不畅、小便涩痛者,可用茯苓佐以冬葵子、栀子、石韦、泽泻之类同用。
若是湿热凝结于水道而至小便浊浑、犹如白膏者,当以茯苓同萆薢、*柏、菖蒲、车前草等同用。
如是淋石已出,水道破血而有血淋之症者,则添小蓟、白茅根、焦栀子等同用,亦有通淋且止血之效。
3、茯苓入药,除湿以安心神。
水湿凌于心者,则易扰人心神,使人心失所养、神昏迷乱。
若是致人心脾两虚,则易有心悸难安、多梦恍惚、易忘失神之症。此时当先益心脾,以茯苓同枣仁、人参、*芪、白术、桂圆等同用,有除湿而安心神之效。
若是湿扰心神,阻人情志而致人烦闷心郁、难以安眠之症,当以茯苓同香附子、佛手、茯神、远志、枣仁、川朴之类同用,可悦人情志而益人心神。
4、茯苓入药,除湿以缓泻。
脾胃湿热而不能运化、肠道湿热则易泻下痢疾。若是湿热蕴结于脾胃肠道,则常见便溏泻下之症。
若是湿邪侵于脾胃而致脾失健运、消化无力之便溏者,当以茯苓同白术、豆蔻、*参、山药之类同用以健脾缓泻。
若是肠道湿热蕴结而致的湿热泻、痢疾之症,可用茯苓同木香、*连、葛根、苍术、芡实等药同用以胜湿缓泻。
然诸药虽有良效,却皆有三分*性。如茯苓,利水除湿、养心健脾虽佳,却难免有滑利之弊,若是内无水湿停滞之邪、且属虚寒之体者,茯苓则另当慎用!
#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