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们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复制链接]

1#

古代文字注音法

心想事成

万事如意

步步高升

笑口常开

财源广进

古代没有拼音,

那么古人们如何

给汉字注音的呢?

“反切、直音……”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以下四种

古代注音法吧!

01

直音法

古汉语的注音方法,

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如"根,音跟"。

从现有文献看

直音产生于汉末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

征引二十三家注

各家都有直音

其中汉末服虔、应劭最早

以后有全部用直音

或主要用直音注音的专著

比如

唐代《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主要用直音注音

宋代《直斋书录解题》记载/p>

"《春秋直音》三卷,

德清丞方淑智善撰

刘给事一止作序。"

这部书全部用直音注音

明代章黼辑有《直音篇》

纂集了汉魏以后

经传注释中的直音

直音也有一定局限

清代陈澧

《切韵考》卷六说/p>

"然或无同音之字

则其法穷

虽有同音之字

而隐僻难识

则其法又穷。"

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广韵》"常列切"

只有一个"折"字

没有跟它同音的字

用直音法就不可能

又如《广韵》"尺制切"

"掣"、"瘛"、"懘"、"痸"、"銐"等

个个都是冷僻字

若用直音法

拿其中的任何一个

给另外一个字注音

都等于白注

02

读若法

读若法给字注音

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读若急"

"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

音义都相同

还有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

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

但要改变声调

才能读出应读的音

03

譬况法

“譬况"就是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

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

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

意义不同

何以区别呢?

古人注道/p>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

(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

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

04

反切法

就是用两个汉字

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古人叫"反,或叫"翻""

也叫做"切"

都是"拼音"的意思

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

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

反切上字取声母

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红,胡笼切。"

也就是

红(hong)=胡(hu)+笼(long)。用"反切"注音

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

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

比起以前几种方法

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但因为汉字是方块字

要用两个汉字

去拼合出另一个汉字来

实际使用中总感不便

而且由于注音在变化

有些字已经很难

"切"出它的读音了

另外

同一个声母或韵母

可以用几个、十几个

甚至几十个汉字表示

如用"t"作声母的字

就有"同、"徒、贪、叹..."等等

这样

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划一

掌握起来非常繁难

抽屉里好像

藏了什么东西

……

感谢阅读!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