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用中药药性土茯苓 [复制链接]

1#

土茯苓

土茯苓

冷饭团,仙遗粮,草禹余粮,刺猪苓,土萆解,山猪粪,土苓,光叶菝葜,光菝葜,山尾薯,奇粮,

平,甘,淡。归肝、胃经。降,阳中之阴,

妇科常用药

清热解*,除湿浊,通利关节。

本品长于解*,利关节,除湿浊,善解轻粉、银汞中*,对梅*筋骨拘挛者有特效。

1.清热解*:①用于湿热淋浊、尿浊如米泔水或混有血、尿道热涩痛,常见尿路感染或乳糜尿并感染者,常配萆薢、*柏、滑石等同用。②用于湿热带下,症见带下赤白,腹胀,腰痛,常配芡实、金樱子、*柏、苦参等同用。③用于湿疮痒疥,皮肤潮湿起皮疹,抓破流血水或*水结痂,常与白鲜皮、地肤子、荆芥、苦参等同用。

2.健脾胃,强筋骨:①用于脾虚泄泻,常与苍术、白术等配用。②用于筋骨挛痛,可见于中风、痹证、破伤风等,表现为筋脉拘急不柔、不能舒展自如、阵阵作痛,常配白芍、全虫、蜈蚣同用。

3.治梅*,解轻粉、银汞之*:单用,或与金银花、白鲜皮、甘草等同用。

土茯苓与白鲜皮,均有解*除湿之效,二者同中有异。土茯苓长于解*利关节,善解轻粉、银汞中*,故对梅*筋骨拘挛者,尤为适用;白鲜皮长干燥湿止痒,善治湿热疮*、风疹疥癣、皮肤瘙痒等证,二者常配伍同用。

1.配赤茯苓:清热利尿,解*。茯苓利湿解*,赤茯苓清利湿热,二药配伍,相得益彰,清热利尿解*力量增强,主治湿热蕴结、小便淋浊。

2.配川芎:活血行气,清除湿热。土茯苓清热解*,利湿通络;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并兼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主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药。二药伍用,升清降浊,活血行气,清除湿热。

3.配防风:防风升发而能散,为治风通用之品,兼能胜湿止痛,土茯苓甘能解*,缓急止痛,且有除湿利关节之效。二药相伍,补中有清,使解*除湿止痛作用增强,功效益彰。

4.配白鲜皮:白鲜皮燥湿清热,利小便使湿热外泄;土茯苓淡渗利湿,有凉血排脓作用。二药伍用,清热利湿、解*退*之力增加,主治肝胆湿热之发*。

5.配薏苡仁:土茯苓解*祛湿,治筋骨挛痛;薏苡仁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痛。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解*、祛风除湿止痛之功,主治湿热*结所致的关节疼痛。

6.配萆薢:二药皆能泄湿浊、利关节、止痛。但土茯苓偏于解*,萆薢偏于利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使清热解*、利湿消肿之力增强,主治湿*郁结的关节肿痛、小便混浊不利等。

因淡渗伤阴,故肝肾阴虚者慎用。忌犯铁器,服时忌茶。

内服:15~60克,入煎剂。

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块根状根状茎。生于山坡林下、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生用。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本草纲目》:“甘、淡、平、无*。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

《本草备要》:“治杨梅疮*,瘰疬疮肿。”

《本草会编》:“梅*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久病则热衰而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本草正义》:“土茯苓蔓生,而根又节节连贯,性又利湿去热,故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其解水银、轻粉*者,彼以升提收*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为专治杨梅*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但淡而无味,极其平和之物,断非少数所能奏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