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www.znlvye.com/m/01地肤子基本信息
△药用部位和别名
地肤子的药用部位为地肤的胞果,别名包括扫帚菜、扫帚苗等。常见的别名还有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竹帚子、铁扫把子以及扫帚子等。
△植物形态详解
地肤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多分枝,叶片互生,边缘全缘,花小黄绿色。茎部直立且多分枝,通常在秋季变为红紫色。幼时茎上覆盖白色柔毛,成熟后变得光滑。单叶互生,密集生长,几乎无叶柄,叶片形状为狭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逐渐变尖,基部呈楔形,边缘全缘,无毛或仅具短柔毛。幼叶边缘覆盖白色长柔毛,但逐渐脱落。花朵较小,黄绿色,杂性,通常1朵或数朵生长在叶腋处,无花梗。花被基部连合,先端裂成五片三角形花瓣,包裹着子房。中肋在花被背部的弯曲处有绿色突起物,果实成熟时发展为横向生长的翅。雄蕊五枚,与花被裂片对生并伸出花外。子房上方扁圆形,花柱较短,柱头线性,有两处。
△产地与分布
它广泛分布于山野、田野等环境,几乎遍布全国。地肤子生长在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园中,其分布非常广泛。
△采收与加工
地肤子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需去除枝叶杂质。在秋季果实完全成熟时,将整株植物割下,晒干后轻轻打下果实,去除其中的枝叶等杂质,以备使用。
02药材性状与性味
△药材性状
地肤子药材呈五角状扁球形,表面浅棕或灰绿色,气味轻微。其表面色泽为浅棕或灰绿,边缘有五枚三角形膜质小翅,翅尖带有缺刻状浅裂。果柄中央微突起,伴有五或十条放射状棱线,中央空隙清晰可见,未被宿存花被完全包裹。果皮灰棕色,膜质且半透明,质地脆硬,易于剥落。种子为褐棕色,形态扁卵圆,尺寸约1.5毫米长,边缘略隆起,中部稍凹陷,表面纹理如网状,内含马蹄形胚,色泽绿黄,富含油脂,胚乳呈洁白色。气味轻微,品尝有苦味,购买时以饱满且色泽灰绿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地肤子性寒,味甘苦,归属肾经和膀胱经。在中医理论中,它主要归属于肾经和膀胱经,这两条经脉与人体内的水分代谢密切相关。
△功效与作用
具有清利湿热、止痒的功效,为利水渗湿药。地肤子具有清利湿热和止痒的功效,classifiedasa利尿通淋药。
△临床应用
应用于皮肤瘙痒、湿疹、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在临床上,地肤子用于治疗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及小便不利等症状。内服时,将药材煎汤,干品用量在9至15克之间;若需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03药理研究与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具有抗真菌、抗炎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对多种真菌有抑制效果。体外实验显示,地肤子1:3水浸剂可抑制许兰氏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50%的煎剂对伤寒杆菌有微弱抑制作用。此外,其水提液和煎剂还具有抗炎、利尿及免疫抑制等广泛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地肤子含有多类化学成分,如地肤子皂苷Ic、齐墩果酸等。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地肤子皂苷Ic、齐墩果酸、齐墩果酸28-O-p-D-吡喃葡萄糖酯苷、花柏烯以及20-羟基-2-甲基蜕皮素等。
0使用禁忌与配伍药方
△使用禁忌
体内无湿热及小便频繁者不宜用。若体内无湿热且小便频繁,不宜服用地肤子。
△配伍药方
可用于多种中药配伍药方,如除湿消疹汤、外洗方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伍药方:
①湿疹和痒疹:可取地肤子15克,白鲜皮9克,川萆薢12克,加入苦参、野菊花各9克,生地12克,赤芍、当归各9克,水煎后服用。此为《中药临床应用》中的除湿消疹汤。
②阴囊湿痒:可用地肤子、蛇床子、苦参、花椒各等量,煎水后外洗患处。此法源于《湖北中草药志》。
③肾炎水肿:可取地肤子10克,浮萍8克,木贼草5克,桑白皮10克,水煎后服用。此方来自《现代实用中药》。
④丹毒:可用地肤子、金银花、菊花各30克,荆芥、防风各15克,水煎后服用。此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的推荐药方。